数字赋能乡村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更要便民 2022-04-25 10:02:37
        基层治理是地方治理和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和农村人口流动加快,农村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型,客观上要求基层治理方式及体制需要变革与调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信息时代下,基层治理向数字化转型,创新方式方法,以高效能打造乡村治理新局面是新的时代发展趋势与要求。

一、传统基层治理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1、村民参与治理程度低

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明显呈现出流动性和变动性的发展趋势。由于农村的季节性流动特征,越来越多的村民处于长期外出务农的情况,更多的决策权掌握在基层干部手中,村民作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对治理过程的参与程度较低,甚至处于无效的状态,这对乡村治理的发展造成极不利的影响。而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村民对村情村务缺少知情与了解,同时受时空局限难以有效参与到村内治理与发展的事务中。

2、决策有失科学性

在传统的乡村治理决策中,主要是由上级部门或者基层干部制定,但大多数情况下,上级部门对基层工作的监管力度不足,基层干部的决策多借助以往管理的经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发展的变化做出精准化的决策,特别是事关村民日常管理方面,更多考虑的事对上级任务指标的完成,而不是从村民实际需求出发,进行需求调研、数据统计分析,这样的决策缺乏科学的依据,长此以往难以满足乡村治理各项事务的要求。

3、治理忽略时效性

基层干部更多的精力投入在乡镇党委政府安排的各种行政事务,缺乏村务治理主动意识,缺乏对村务的提前预判和事前控制。传统管理方式强调各司其职,上下级以及不同部门会建设各自的信息系统,但各部门将自己部门的信息资源视为独有资源,每个部门就成为一个“信息孤岛”, 部门与部门之间形成了一道道信息壁垒,信息的了流通性、共享性较低,信息的独占与封锁对科学决策和行政效率的提升不利,基层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受到限制。
 

二、数字化在乡村治理有什么作用呢?

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方式梳理乡村公共事务数据信息是数字乡村治理与传统治理模式本质上的区别,基于数字化手段可以精准预测治理问题,促使基层干部科学决策并高效处理村民的实际诉求。引入先进大数据分析研判技术,实现治理数字化转型,创新治理模式,提升治理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在解决乡村治理中的难点提供了新的途径:

1、打破壁垒,实现多级联动治理格局

运用数字治理综合管理平台能够打破传统治理壁垒,实现多级联动治理新格局。数字治理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运用到乡村治理中,将会颠覆传统乡村治理的一元化、垂直型管理模式。通过收集、整合、上传各方面数据资源,并融入公共数据库,基层干部凭借行政权力和资源优势成为治理的重要主体,其他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村民也会成为某个领域数据信息的制造者和拥有者。借助信息服务云平台、物联网、人工智能设备等先进科技将村民更多的纳入乡村治理体系,实现数据的公开与共享,填平政府与其他主体之间的信息鸿沟,为乡村治理体系从一元主体、封闭式管理方式转变为多元主体、开放式治理模式提供了现实机遇。

2、增强乡村治理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数字化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地对数据进行统计、整合、分析,从而深度挖掘数据的内在联系,呈现村务治理内在共性依据和个性表现,依据数据变化准确把握事态的发展动向。基于数字乡村综合管理平台划分为基础数据区、实时数据区、主题数据区、互联网数据区四个区,围绕数据分析、统计、预警、预测四个方面,整合辖区的社会治安、安全隐患、矛盾纠纷,通过网格事件数据分析,掌握事件的发生规律,将处理的事件历史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建立总体得分指数,通过数据变化,能实时反映事情发展的规律、趋势和方向,在能追溯事件产生的源头的同时,还能预判发展的路径和过程,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的风险,预先制订有针对性的防范和化解方案,更好的服务乡村事务。

3、提升乡村治理时效性

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对数据内容的实时收集、高效处理、快速传送,能够破除时效性问题。数字治理平台兼顾管理端与村民端,村民能够通过手机掌上办事、报事件、去点单等便民服务功能,让村民足不出户相关事项掌上办、线上办;结合督导考核管理制度,平台推出打卡、走访管理、事件处理时效管理等管理功能,基层非管理人员根据村民的诉求,需要及时作出反应并进行处理,所有事项的处置流程都会实时同步记录在平台,并且面向全部用户开发处理结果与处理时效,切实做到“民呼我应”,解决村民诉求问题,数字化提升基层治理水平!